江城子·咏史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湿云全压数峰低。影凄迷,望中疑。非雾非烟,神女欲来时。若问生涯原是梦,除梦里,没人知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潮湿的云笼罩在巫山的几座山峰之上。远远望去,山影显得凄凉迷茫,让人疑惑不定。既不像雾霭,也不是朝云,应是巫山神女快要出现时候的祥瑞之云。如果问起神女的生活,那就如同梦幻一样,除非是在梦里,在现实世界是没人能够知晓的。
注释
湿云:含有水汽的云,即将要下雨的浓云。
数峰:这里指巫山。
凄迷:景物凄凉迷茫。
非雾非烟:祥瑞的云。
神女:指巫山神女。
生涯:生活。
创作背景
词人于康熙十六年十七年(1678)五月初随从康熙帝巡视郊畿,在回归的途中经过巫山,思念之情油然而生,写下了这首词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张觅·一往情深深几许·南京: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,2019
简析
《江城子·咏史》是一篇咏史之作,开头使用景语,营造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;接下一句再加以渲染,透出淡淡的幽怀伤感,景中含情;接着引用楚襄王梦神女的典故,进一步烘托这梦幻一般的感受;结句点明这感受唯有自己能知,表达了凄迷寂寞、悲凉伤感的心情。全诗突出词人的心灵感受,借古代神话的爱情悲剧,概括古往今来的情感失落,抒发了迷惘悲凉的意绪。
赏析
这首词是一篇咏史之作,其写法与一般的咏史不同,本词没有从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为触媒入手,而是描写了作者自己的一种心灵感受,突出了如梦幻之感的独特体验。本词借巫山神女之故事,咏男女之间迷蒙的情事,似与史实无所关涉,词中所言,是作者对人间情事有所感,这种感觉似花非花,似雾非雾,道不明,理不清。
以景语起首,“湿云全压数峰低”,是运用了传统水墨山水画的“破墨”技法,使得词作从一开始就萦绕在如梦如幻的凄迷意境之中,在读者的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悬疑感。就在读者都沉浸在“湿云全压数峰低”这般“非雾非烟”的景象中时,词人又陡生奇特的想象,推出翩然而至的巫山神女,一句“神女欲来时”
纳兰性德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 359篇诗文 1277条名句
仙城寒食歌·绍武陵
成鹫〔清代〕
亢龙宾天群龙战,潜龙跃出飞龙现。
白衣苍狗等浮云,处处从龙作宫殿。
东南半壁燕处堂,正统未亡垂一线。
百日朝廷沸似汤,十郡山河去如电。
高帝子孙隆准公,身殉社稷无牵恋。
粤秀峰头望帝魂,直与煤山相后先。
当时藁葬汉台东,三尺荒陵枕郊甸。
四坟角立不知名,云是诸王殉国彦。
左瞻右顾冢垒垒,万古一丘无贵贱。
年年风雨暗清明,陌上行人泪如溅。
寻思往事问重泉,笑折山花当九献。
怅望钟山春草深,谁人更与除坛墠!
题春绮遗像
陈衡恪〔清代〕
人亡有此忽惊喜, 兀兀对之呼不起。
嗟余只影系人间, 如何同生不同死?
同死焉能两相见, 一双白骨荒山里。
及我生时悬我睛, 朝朝伴我摩书史。
漆棺幽閟是何物? 心藏形貌差堪拟。
去年欢笑已成尘, 今日梦魂生泪泚。